在中国的刑事诉讼法中,取保候审是一种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公正进行。然而,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罪行已被免除,它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一种临时性释放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对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取保候审。这表明,取保候审的对象通常是罪行较轻或者证据尚未充分确凿的嫌疑人。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被判刑,取保候审只是在等待审判期间,没有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方式。
取保候审期间,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会继续调查案件,收集证据,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行为进行评估。如果证据确凿,证明其犯罪事实成立,那么在审判阶段,法院将依法作出判决。根据法律规定,即使取保候审期间,如果违反了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如逃匿、干扰证人作证等,也可能会被撤销取保候审,转为逮捕,甚至加重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取保候审与量刑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判决的结果取决于具体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以及被告人的认罪态度等因素。取保候审只是一种程序上的安排,不能直接决定最终的刑罚。法官会根据法律规定和案情,综合考量后做出公正的裁决。
总的来说,被取保候审的嫌疑人或被告人仍然有可能被判刑,但他们的权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有机会在审判过程中为自己辩护。司法机关会依据法律程序和事实,确保公正公平地处理每一个案件。因此,对于取保候审人员来说,关键还是配合调查,积极面对法律程序,以期得到公正的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