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刑事司法体系中,逮捕和取保候审是两种不同的强制措施,分别在案件的不同阶段使用。当一个人被批准逮捕,意味着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认为其涉嫌犯罪,有证据表明可能逃避侦查、审判或者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采取强制措施将其控制。然而,即使在逮捕之后,仍有可能根据法律规定申请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交纳一定保证金或者提供保证人,以确保其不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案接受处理的一种非监禁性强制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对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对于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可以取保候审。
当一个人已经被批准逮捕后,如果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如没有前科、没有逃逸风险、身体健康、没有同案重大嫌疑等,辩护律师或者家属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法院会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材料、案件具体情况以及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害程度进行审查,如果认为符合条件,可以决定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案件的结束,犯罪嫌疑人仍然需要配合调查,定期向相关部门报告,不得离开指定区域,如有必要还需接受传唤。一旦发现违反相关规定,可能会被撤销取保候审并重新收监。
总的来说,虽然被批准逮捕后获得取保候审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并非完全不可能。这取决于犯罪嫌疑人的个人情况、案件性质以及司法机关的判断。在国内法律框架下,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确保了司法公正和案件的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