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刑事诉讼法中,并非所有的犯罪嫌疑人在被拘留期间都能申请保释。保释,又称为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可能判处较轻刑罚或者有特殊情况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一定形式的担保,允许其暂时离开羁押场所,但必须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如定期报告、不得离开指定区域等,以确保其出庭受审的一种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对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可以取保候审。对于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如果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继续侦查的,也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然而,对于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不得取保候审。这是因为这类案件的性质和可能的刑罚通常较为严重,为了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法院通常会倾向于将其羁押。而且,取保候审可能会增加其逃避法律制裁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申请取保候审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决定。申请人需要提供保证人或者缴纳保证金,同时承诺遵守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违反相关规定,可能会被撤销取保候审,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总的来说,被拘留期间能否保释,取决于犯罪嫌疑人的具体情况、犯罪性质、可能的刑罚以及是否存在取保候审的必要性。这是一项旨在平衡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的法律制度,旨在确保公正司法的同时,也尽可能减少对嫌疑人及其家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