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被公安机关拘留的犯罪嫌疑人,是否可以申请取保候审,取决于一系列法定条件和程序。保释,即犯罪嫌疑人在等待审判期间,经法定程序由法院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其暂时离开羁押场所,但必须遵守相关义务,如定期报告、不得离开指定区域等。
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才能申请取保候审:(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3)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4)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继续侦查的。
其次,申请人通常是犯罪嫌疑人的近亲属、律师或者是辩护人,他们需要向公安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病历、社区关系证明等。公安机关接到申请后,会审查犯罪嫌疑人的具体情况,认为符合条件的,报请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再由人民法院作出取保候审的决定。
然而,取保候审并非一帆风顺,它涉及到严格的程序和严格的监督。被取保候审的人必须遵守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如有违反,可能会被撤销取保候审,甚至重新收监。取保候审期间,公安机关仍可进行侦查,如果发现有新的犯罪事实,可能会变更强制措施。
总的来说,被警察拘留的嫌疑人能否保释,是一个复杂且严谨的法律过程,涉及对犯罪嫌疑人个人情况、社会危害性以及案件进展的综合评估。这既是对司法公正的保障,也是对人权的尊重。在法治社会中,每一个公民的权利都应得到平等保护,同时,任何违法行为也应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