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非法诈骗罪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其刑罚的判定依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使他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物的行为。根据刑法,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诈骗的,将面临相应的刑事处罚。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数额较大"通常指个人诈骗数额在三千元以上,单位诈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数额巨大"一般指个人诈骗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单位诈骗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则指个人诈骗数额在二百五十万元以上,单位诈骗数额在五千万元以上。
其次,诈骗次数也是影响刑罚的重要因素。对于多次诈骗,即使每次诈骗数额较小,也可能被认定为"数额巨大"或"数额特别巨大",从而加重处罚。
再者,诈骗手段恶劣、造成严重后果,如导致他人生活困难、家庭破裂等,也可能作为酌定量刑情节,予以从重处罚。对于累犯,即之前曾因犯罪被判刑,再次犯诈骗罪的,根据刑法规定,应当从重处罚。
然而,法律也强调宽严相济,对于初犯、偶犯,且积极退赃、赔偿损失,认罪态度良好,有可能减轻处罚。同时,对于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等特定群体,也会根据其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酌情处理。
总的来说,非法诈骗罪的刑期判决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综合考虑诈骗的金额、次数、手段、后果以及犯罪嫌疑人的个人情况等多个因素。司法实践中,法院会依法公正裁决,确保法律的公平正义。对于任何企图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法律都将给予严厉的打击。公民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任何形式的诈骗行为,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