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刑事诉讼法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取保候审并非无条件的,而是根据案件性质、情节、社会危害性以及被告人的个人情况等因素综合判断。对于诈骗案件,能否取保候审,需要依据《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这类犯罪通常涉及金额较大,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然而,对于初犯、数额较小,或者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危险的嫌疑人,法院可能会考虑取保候审,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同时防止其逃避法律制裁。
其次,取保候审的决定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如其是否有可能潜逃、串供、干扰证人等;二是案件的进展情况,如证据是否充分,侦查工作是否已完成;三是被告人的经济状况和家庭情况,如是否有固定的住所和收入来源,家庭成员是否能够提供担保等。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犯罪嫌疑人,如果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可以申请取保候审。而对于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诈骗案件嫌疑人,除非特殊情况,一般难以获得取保候审。
总的来说,诈骗案能否取保候审,需要法院在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后作出决定。尽管诈骗案件本身具有一定的严重性,但只要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犯罪嫌疑人仍有权利提出申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诈骗案嫌疑人都能取保候审,法律始终会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因此,对于任何涉嫌犯罪的行为,公众都应该保持警惕,同时也要相信法律的公正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