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刑事诉讼法中,取保候审是一种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涉及诈骗罪这类犯罪时,其适用条件和程序更为严格。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诈骗行为的,构成诈骗罪,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
当嫌疑人因涉嫌诈骗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如果符合取保候审的法定条件,可以申请取保候审。这些条件主要包括:一是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二是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或者是正在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的婴儿的妇女;三是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是羁押期限届满,案件需要进一步侦查,但不宜继续羁押的;五是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认罚,同意接受处罚的。
取保候审的程序一般包括:由犯罪嫌疑人的辩护律师或近亲属向公安机关提出书面申请,附上相关证明材料,如病历、社区矫正证明等。公安机关接到申请后,会进行审查,认为符合条件的,应当制作取保候审决定书,交由犯罪嫌疑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签字确认,并告知其必须遵守的规定,如不得离开指定地点、不得干扰证人作证等。同时,公安机关还会要求提供保证人或者缴纳保证金。
然而,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嫌疑人可以逃避法律制裁。一旦发现其违反取保候审规定,公安机关有权撤销取保候审,重新采取强制措施。因此,嫌疑人在此期间应积极配合调查,尊重法律程序,否则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后果。
总的来说,诈骗罪的取保候审制度旨在平衡公正与人权,既保障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也确保司法程序的公正执行。只有在确有必要且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才能对诈骗嫌疑人实施取保候审,这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公民权益的一种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