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刑事诉讼法体系中,诈骗罪是一项严重的犯罪行为,通常涉及非法获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当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如果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可能会被允许在等待审判期间继续保释在外,以确保其不逃避法律制裁并配合调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对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不会对社会造成重大危险的,可以依法决定取保候审。同时,考虑到诈骗罪的特殊性,如嫌疑人有固定的住所和职业,无前科劣迹,且能主动赔偿受害人的损失,证明其悔罪态度良好,这些都可能成为法官考虑取保候审的重要因素。
然而,取保候审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公安机关需要对嫌疑人进行详细的审查,评估其是否具备不违反取保规定的能力,包括遵守不离开居住地、随传随到法院出庭等要求。嫌疑人需要提供保证人或者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以确保其不会逃避法律制裁。
对于诈骗罪的嫌疑人,取保候审期间,他们应当积极配合调查,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不得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伪造证据。一旦发现有违反取保规定的行为,司法机关有权撤销取保候审,重新收监羁押。
总的来说,诈骗罪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确保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它要求司法机关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兼顾人性化处理,使犯罪嫌疑人在接受法律制裁的同时,也能得到必要的生活保障。但必须明确,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犯罪行为的赦免,而是为了确保审判的公正和效率。任何企图通过取保候审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