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刑事诉讼法中,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取保候审问题,是根据其犯罪情节、社会危害性、悔罪表现以及案件的进展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的。诈骗罪作为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其取保候审的条件会更加严格,但并非绝对不可能。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对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可以采取取保候审。诈骗罪如果数额较小,且嫌疑人在案发后能主动投案自首,积极配合调查,并且没有再犯罪的危险,那么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可能会被批准取保候审。
然而,诈骗罪通常涉及金额较大,且犯罪手段狡猾,对社会财产造成较大损失,因此,嫌疑人被批捕的可能性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申请取保候审,法院也会考虑到诈骗罪的严重性以及嫌疑人逃避法律责任的风险,可能不会轻易批准。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对于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会严重影响侦查工作的进行,也可能导致证据灭失或者妨碍其他犯罪嫌疑人抓捕的,一般不予取保候审。因此,对于诈骗罪的嫌疑人,如果涉及的金额巨大,有重大犯罪嫌疑,取保候审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总的来说,诈骗罪能否取保候审,关键在于嫌疑人的犯罪情节、社会危害性以及其悔罪态度和配合程度。在实践中,法官会根据具体案情,权衡各种因素,作出最合适的决定。但无论结果如何,公正、公平的司法原则始终贯穿其中,确保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