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诈骗罪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诈骗的,构成诈骗罪。对于被起诉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否能够申请保释,主要取决于法院在审查案件时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案件性质、证据情况以及被告人的悔罪表现等。
诈骗罪因其性质,通常被认为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如果被告人有再次实施诈骗行为的风险,或者可能对受害人造成更大的损失,法院可能会认为其不适合保释。诈骗金额较大或者犯罪次数多的案件,也更可能导致法院拒绝保释请求。
其次,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对于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是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是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是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继续侦查的。因此,诈骗案嫌疑人如满足上述条件,才有可能申请保释。
然而,即便具备保释条件,法院仍会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被告人的个人诚信记录、社区支持情况、犯罪动机和悔过态度等。如果被告人能够提供充分的保证人或者缴纳足够的保证金,并承诺不再犯罪,同时配合司法调查,那么保释的可能性会增加。
总的来说,诈骗罪能否保释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由法官根据具体案情和法律规定进行裁决。如果被告人符合条件并能证明自己不再构成社会危险,保释是可能实现的。但必须强调的是,任何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制裁,保释只是在审判过程中的一种临时措施,旨在保障诉讼的公正进行,而非对犯罪行为的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