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当个人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拘留措施时,确实存在保释的可能性。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申请取保候审,这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嫌疑人暂时离开看守所,居住在指定地点并接受监管的强制措施。
要明确的是,保释并非自动获得,而是需要符合法定条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九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可以申请取保候审。同时,犯罪嫌疑人应当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其次,申请取保候审通常由犯罪嫌疑人或其近亲属向公安机关提出,提供相应的担保或者保证金。保证金数额由法院根据案件性质、犯罪嫌疑人的经济状况等因素确定,一般不会过高,但必须足以确保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如不得离开指定区域,不得干扰证人作证等。
公安机关接到申请后,会进行审查。如果认为符合条件,会制作取保候审决定书,并告知犯罪嫌疑人和保证人。如果不符合条件,公安机关会作出不予取保候审的决定,并说明理由。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取保候审并不等于无罪释放,只是在审判前的一种临时措施。一旦案件进入审判阶段,法院会根据证据和法律规定作出最终判决。如果在此期间,犯罪嫌疑人违反了取保候审的规定,可能会被撤销取保候审,甚至重新收监。
总的来说,被拘留后能否保释,取决于具体案情和法律规定。在这个过程中,法律保障了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但也强调了责任与义务的平衡。只有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通过提供有效的担保或保证金,犯罪嫌疑人才有可能获得取保候审,等待司法公正的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