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刑事司法体系中,被拘留并不意味着无法获得保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申请取保候审,这是其基本的权利之一。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允许他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暂时离开指定的羁押场所。
具体而言,是否能够保释,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犯罪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二是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包括是否存在可能逃避侦查、审判或者妨碍证人作证等行为;三是其是否有固定的住所和经济能力,能够确保不违反取保候审的规定;四是其过往的犯罪记录和品行表现等。
对于被拘留的嫌疑人,如果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如情节较轻,没有前科,且有可靠的保证人或者缴纳足够的保证金,他们可以通过律师或者家属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经过审查,如果认为符合条件,法院或公安机关会依法作出取保候审的决定,让嫌疑人暂时回到家中等待审判。
然而,保释并非一成不变,如果被保释人在取保期间违反了相关规定,如逃跑、干扰证人作证等,可能会被撤销保释,重新收监。因此,被保释的人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积极配合司法程序。
总的来说,虽然被拘留并不意味着不能保释,但能否成功保释,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的守法表现。法律保障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但也强调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律师的专业意见和公众的法治观念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