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刑事诉讼中,被逮捕的嫌疑人或被告人是否能取保候审,主要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以及法律规定。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允许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一定条件下暂时离开羁押场所,但必须遵守一定的条件并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对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可以取保候审。对于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继续侦查的犯罪嫌疑人,也可以采取取保候审。
然而,取保候审并非必然,法院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害性、犯罪事实的严重程度、是否有逃跑的风险、证人证词的可靠性、以及其是否能够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等。如果犯罪嫌疑人有暴力倾向、有前科、或者存在严重妨碍调查的行为,法院可能会认为不适合取保候审。
在申请取保候审的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或其家属通常需要向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保证人或者保证金。保证人需要承担保证犯罪嫌疑人遵守取保候审规定,如有违反将承担法律责任的责任。保证金则是犯罪嫌疑人对自身行为的经济担保,一旦违反规定,将被没收。
总的来说,尽管被逮捕并不意味着绝对无法取保候审,但法院会严格审查并权衡各种因素。只有在符合法律规定且不致于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才有可能获得取保候审的机会。因此,对于被逮捕者及其家属来说,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寻求专业法律援助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