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司法体系中,取保候审是一个重要的程序,它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根据法律规定,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司法机关决定并允许犯罪嫌疑人在一定条件下暂时离开羁押场所,以保证其不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的一种强制措施。然而,能否当天办理取保候审并立即释放,并非取决于申请当天就能完成所有程序。
申请取保候审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取保候审的情况包括: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系生活必需品提供者;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或者正在怀孕、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的唯一扶养人等。只有当申请人符合条件且证据确凿时,法院才会考虑批准取保候审。
其次,办理取保候审的流程通常包括提交申请、审查审批、制作和送达取保候审决定书等步骤。这些步骤可能需要时间,尤其是在繁忙的司法机构中,可能会有排队等候的情况。申请人需要准备好相关证明材料,如病情证明、家庭关系证明等,以加快审批速度。但即便如此,从提交申请到正式批准,一般不会在当天完成。
再者,取保候审批准后,犯罪嫌疑人还需要按照规定交纳保证金或者提供保证人,这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金的数额和保证人的资格也需要经过审核,这同样可能需要时间。如果当天无法完成这些手续,犯罪嫌疑人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离开羁押场所。
即使犯罪嫌疑人获得取保候审,他们仍然需要遵守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如定期报告、不得离开指定区域等。如果违反规定,可能会被撤销取保候审,重新收监。因此,即使当天获准,也不意味着可以立即释放。
办理取保候审当天能出来的情况并不常见,具体取决于申请人的条件、审批流程的进度以及后续手续的完成情况。在整个过程中,法律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但同时也强调了程序的严谨性和公正性。